主页 > 中文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 >

公司新闻

解密Telegram组织背后的网络黑产链

流量次数: 作者:tg纸飞机 发布时间:2025-08-12 20:13

Telegram作为一款加密通讯软件,因其端到端加密、匿名性及阅后即焚等功能,曾被香港分子广泛用于组织暴力活动。以下是相关情况的综合梳理:

1. 组织与串联工具

  • 线上策划:香港通过Telegram群组(如“哨兵组”“大消物”等)实时共享警方部署、物资调配及撤退路线,甚至发布攻击警员、破坏公共设施的详细攻略。部分群组成员超14万,单日信息量达数万条,形成严密的“线上指挥链”。
  • 战术协调:利用Telegram实施“快闪”战术,通过即时通讯快速集结、分散,使警方疲于应对。群组内还传播制作、拆除公共设施等暴力教程。
  • 2. 违法内容与案件

  • 煽动暴力:部分Telegram频道发布“杀警攻略”,教授制作、袭击市民等方法,甚至收集国际恐袭案例作为参考。例如,“SUCK Channel”管理员因煽惑纵火、等7项罪名被判刑6年半。
  • 犯罪工具:通过Telegram匿名交易武器、洗钱(如利用虚拟货币泰达币转移资金),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(如社保数据)。
  • 3. 监管与打击

  • 法律行动:香港警方多次查封Telegram煽暴群组,逮捕管理员,并以“串谋煽惑”等罪名起诉,最高可判终身监禁。2020年一名28岁群组管理员因发布暴力教程被捕。
  • 平台争议:Telegram因拒绝配合删除违法内容(如“起底”警员信息),被香港考虑禁用。其创始人杜罗夫也曾因平台监管问题在法国被捕。
  • 4. 国际关联

  • 类似模式在其他地区出现,如以色列通过WhatsApp组织袭击,而Telegram此前也被极端组织“国”用于策划恐袭。
  • 综上,Telegram的加密特性使其成为串联的“利器”,但香港警方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持续打击相关犯罪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