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早年经历与技术背景
帕维尔·杜罗夫(1984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)出身知识分子家庭,父母均为大学教授。他自幼展露编程天赋,多次赢得国际编程竞赛。200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语言学系,主修英语语言学,同时自学编程并创建多个互联网项目。
2006年,他与同学受Facebook启发,联合创立俄语社交平台VKontakte(VK),两年内用户超2000万,成为俄罗斯最大社交网站,杜罗夫因此被誉为“俄罗斯版扎克伯格”。2014年,因拒绝向俄提交用户数据,他出售VK股份并离开俄罗斯,称“该国与互联网业务无法兼容”。
二、Telegram的创立与核心理念
1. 创立背景与爆发式增长
2013年,杜罗夫与兄长尼古拉(数学天才,首席技术官)在圣彼得堡创建Telegram,强调“加密通信”与“隐私保护”。
初期用户增长迅猛:2014年达1500万,2020年4亿,2024年超9.5亿活跃用户,成为俄语地区主流社交平台。
2. 技术特色与自由主张
加密功能:端到端加密聊天、自毁消息、双重验证,服务器不存储用户数据。
抗审查立场:拒绝配合内容审查,自称“中立平台”,不受地缘政治影响。
文件传输:支持单文件最大2GB,开放API供开发者创建机器人及插件。
三、争议事件与法律风波
1. 法国被捕事件(2024年)
被捕原因:2024年8月24日,杜罗夫在巴黎机场被拘,遭指控涉嫌平台非法内容(包括诈骗、、儿童等),被控“拒绝配合监管”及“共谋犯罪”。
保释条件:支付500万欧元保释金,每周向警方报到两次,禁止离境,若罪名成立最高面临10年监禁。
2. 其他争议
子女风波:杜罗夫自曝通过捐精在全球拥有超100名子女,宣布遗嘱将155亿美元财产平分给所有子女(仅6名为伴侣所生)。
瑞士诉讼:前伴侣指控其未支付抚养费及对子女施暴,法院剥夺其监护权。
四、政治立场与商业模式
1. 自由主义与多方角力
对抗监管:多次拒绝美俄的数据索取要求,指控FBI试图在Telegram安装后门。
地缘角色:俄乌冲突中,Telegram成双方信息战“线上战场”。
2. 盈利转型与加密野心
首次盈利:2024年收入超10亿美元,主要来自广告(占50%以上)及1200万付费订阅用户,现金储备达5亿美元。
加密生态布局:
发行加密货币Toncoin,用于支付及数字资产交易;
集成加密钱包,支持用户名区块链确权与NFT交易;
提出“OpenTele”计划,打造Web3入口。
五、影响与评价
资本估值:Telegram估值超300亿美元,杜罗夫个人财富达155亿美元(福布斯2024年数据)。
舆论声援:被捕后获马斯克、爱德华·斯诺登等公开支持,俄外交部谴责法国“政治迫害”。
双标质疑:西方以“自由”名义打压Telegram,暴露言论自由与监管的深层矛盾。
杜罗夫以技术理想主义挑战强权,却陷入法律与漩涡。Telegram的崛起既是加密通信的胜利,也映射出社交媒体在自由、监管与犯罪间的永恒博弈。其加密生态的扩张能否延续“去中心化”初心,仍需时间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