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egram作为一款加密通讯软件,在某些国家或地区需要借助“梯子”(VPN等工具)访问,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监管与国家安全考量
加密特性引发监管担忧:Telegram的端到端加密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使其成为难以监控的通讯工具,多国认为这可能被用于恐怖主义、犯罪活动或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。例如,俄罗斯因Telegram拒绝提供用户通信密钥,于2018年全面封禁该软件。类似地,伊朗、法国等国家也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其采取限制措施。
政治敏感内容传播:Telegram曾被用于香港黑暴活动、极端组织联络等,西方国家虽未全面封禁,但部分国家(如乌克兰)禁止设备使用,以防俄罗斯监控。
2. 法律合规与内容审查冲突
拒绝配合执法要求:Telegram坚持隐私保护原则,拒绝向提供解密密钥或用户数据,导致其服务在部分国家被判定为非法。例如,俄罗斯法院要求Telegram配合反恐调查未果后,屏蔽了其IP地址。
非法内容泛滥:该平台因加密性成为诈骗、儿童、数据黑产等犯罪活动的温床,多国警方提醒公众警惕其被滥用。香港也曾因“起底”问题考虑禁用Telegram。
3. 技术封锁与访问限制
IP屏蔽与网络拦截:部分国家通过封锁Telegram的服务器IP或要求应用商店下架其客户端,迫使本地用户无法直接访问。例如,俄罗斯曾屏蔽谷歌云服务的IP以阻止Telegram运行。
境内替代方案推广:一些国家(如中国)鼓励使用本土合规通讯工具,并对境外加密软件实施防火墙拦截,以保障数据主权和网络安全。
4. 商业与地缘政治因素
创始人的俄罗斯背景: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的国籍及公司注册地(迪拜)引发西方国家的警惕,法国曾以其涉嫌洗钱等罪名逮捕杜罗夫。
五眼联盟施压:多国要求加密软件安装“后门”以便监控,Telegram因拒绝配合成为重点目标。
Telegram的“梯子”需求本质上是其隐私保护特性与各国监管政策冲突的结果。用户若处在该软件被限制的地区,需通过技术手段绕过封锁,但需注意相关法律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