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legram代币融资造假事件调查与反思
流量次数: 作者:tg纸飞机 发布时间:2025-09-03 19:46
Telegram在ICO(首次代币发行)造假中常被用作核心犯罪工具,其匿名性与跨境特性为诈骗团伙提供了躲避监管的温床。以下是主要欺诈模式及特征:
一、虚假社群运营:万人群组成欺诈温床
1. 病毒式扩张与"糖果"诱导
项目方通过"空投"(赠送代币)吸引用户加入Telegram群,宣称"邀请好友再获88币"。用户被诱导转发拉人头,社群规模呈指数级膨胀,单个群组可达10万人。
2. 群内操控与情绪煽动
喊单员"在群内扮演关键角色:币价上涨时高呼"信仰充值",下跌时煽动"赶紧抛售",制造恐慌或狂热氛围,诱导用户追涨杀跌,最终被庄家收割。
二、假借区块链名义的造假套路
1. 伪造身份与项目背书
• 冒充"ICO社群管理专家":骗子伪装成海外运营专家,骗取项目方信任后卷款跑路。
• 披"洋外壳"规避监管:项目方注册境外基金会,利用Telegram进行跨境宣传,绕开国内监管审查。
2. 泛滥的三大类型
| 造假形式 | 典型案例 | 危害性 |
|--|-|-|
| 冒用知名项目名称 | 假冒Uniswap、dYdX发币 | 利用项目知名度骗取信任 |
| 同名山寨币 | 15种"BNB"混淆币安平台币 | 用户误购导致资产归零 |
| 抢先发行未上线代币 | 假冒Balancer代币BAL提前上线交易 | 收割等待真币上市的投资者 |
三、资金盘特征与跑路征兆
1. Rug Pull(卷款跑路)新变种
项目方通过虚假白皮书和社群炒作吸引投资后,突然撤资或操纵智能合约使代币归零。例如某团伙骗取上亿资金后购买别墅豪车。
2. 社群消亡预警
诈骗末期出现"死群化":万人Telegram群消息量锐减,广告消失,项目方失联。2018年泡沫破裂后,超千个社群陷入沉寂。
四、犯罪生态的深层演变
1. 灰产服务链成型
东南亚犯罪集团依托Telegram建立完整黑市,例如缅甸"Fully Light Guarantee"平台提供洗钱、跨境等服务,用户超35万,USDT成主要支付工具。
2. 技术滥用升级
2024年Telegram上深度伪造(Deepfake)犯罪激增1530%,假借项目方领袖形象直播"喊单",诈骗识别难度剧增。
维权提示:
若遇Telegram群内要求转账、代投或下载未知钱包,应立即终止操作。真正的ICO项目通常通过合规交易所发行,而非社群私下交易。
下一篇:没有了